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,其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始终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关注内容。近日,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则案例引发社会广泛担忧:福建一名仅 16 个月大的幼儿,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时,意外被查出 HIV 病毒阳性,随后其父母也相继确诊感染。经基因分析推断,这场家庭悲剧的传播链条清晰却令人痛心 —— 父亲疑似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 HIV-1 病毒,随后将病毒传染给母亲,母亲又在哺乳过程中,将病毒传给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。这一案例不仅揭开了艾滋病家庭传播的残酷现实,更让大众意识到,婚前、孕前及孕期艾滋病筛查的重要性,以及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的必要性。

一、幼儿住院检查:支气管肺炎背后的意外发现

2025 年年初,福建某城市的一家儿童专科医院里,16 个月大的幼儿小宇(化名)躺在病床上,小脸因持续发烧而显得通红,呼吸时伴随着轻微的喘息声。小宇的母亲坐在病床边,一手握着孩子的小手,一手拿着温毛巾,轻轻擦拭着孩子的额头,眼神里满是担忧。

几天前,小宇突然开始发烧,体温最高时达到 39.5℃,还伴有咳嗽、呼吸急促的症状。起初,父母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,带着孩子去社区医院开了退烧药和止咳药,可服药几天后,小宇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,反而越来越严重,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。焦急的父母赶紧带着小宇,前往市里的儿童专科医院就诊。

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,小宇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。这种疾病在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,但小宇的病情比一般患儿更严重,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,进行静脉输液和吸氧等针对性治疗。住院当天,按照医院的常规诊疗流程,医护人员为小宇开具了一系列检查项目,其中包括血常规、肝肾功能以及传染病筛查 —— 这是儿童住院治疗时的常规检查,目的是排除传染病感染风险,避免交叉感染,也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。

 

检查结果在第二天上午出来了。当医生拿着化验单找到小宇的父母时,脸上的表情格外凝重。“孩子的支气管肺炎需要积极治疗,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—— 他的 HIV 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。” 医生的话像一颗重磅炸弹,让小宇的父母瞬间僵在原地,半天没有反应过来。

“医生,您说什么?HIV 阳性?是不是搞错了?他才 16 个月大,怎么会感染这种病毒?” 小宇的母亲声音颤抖,双手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膊,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。小宇的父亲也急忙问道:“会不会是检测失误?我们家里没有人有这种病,孩子平时也很少出门,怎么可能感染?”

面对家长的质疑与崩溃,医生耐心解释:“HIV 病毒检测采用的是双试剂检测法,准确率很高,出现误差的概率极低。但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,我们会立即安排第二次检测,同时也建议你们夫妻二人,也进行 HIV 病毒检测,排除家庭传播的可能。”

第二次检测的过程对小宇的父母来说,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。他们坐在医院的走廊里,脑子里反复回想孩子出生以来的点点滴滴,试图找到可能感染病毒的蛛丝马迹,却始终毫无头绪。两天后,第二次检测结果出来了 —— 小宇的 HIV 病毒检测结果依旧为阳性,同时,小宇父母的检测结果也显示为阳性。这个结果彻底击垮了这个家庭,小宇的母亲当场哭倒在丈夫怀里,嘴里不停念叨:“怎么会这样?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?”

二、病毒传播链条追溯:从父亲到母亲,再到襁褓中的孩子

为了弄清楚病毒的传播来源与途径,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入了这一案例的调查。疾控人员首先对小宇的父母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,询问他们的既往病史、输血史、手术史、性伴侣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。

在调查过程中,小宇的母亲回忆,自己在怀孕和分娩期间,都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了定期产检,其中就包括 HIV 病毒筛查,当时所有的筛查结果均为阴性。她还提供了当时的产检报告,报告上清晰地记录着 “HIV 抗体阴性” 的结论。这一信息让疾控人员将调查重点放在了小宇的父亲身上。

起初,小宇的父亲在回答疾控人员的问题时,显得有些犹豫和回避,尤其是在被问及性伴侣情况时,他总是含糊其辞。在疾控人员的耐心沟通与专业引导下,他终于坦诚,自己在结婚前及婚后,曾有过多次男男性行为,且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。他表示,自己从未进行过 HIV 病毒检测,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,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给家人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。

为了进一步确认病毒的传播路径,疾控人员采集了小宇一家三口的血液样本,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基因序列分析。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,小宇及其父母体内的 HIV 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,属于同一亚型的 HIV-1 病毒 —— 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,他们三人感染的病毒来自同一传播源。

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基因分析结论,疾控人员最终推断出了这起案例的病毒传播链条:小宇的父亲在与他人发生男男性行为时,因未采取安全措施,感染了 HIV-1 病毒;随后,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通过无保护的夫妻性行为,将病毒传染给了妻子;小宇的母亲在分娩时 HIV 病毒检测为阴性,说明她是在分娩后感染的病毒,而她在感染病毒后,依旧坚持用母乳喂养小宇,HIV 病毒通过乳汁,最终传给了尚在哺乳期的小宇。

这一传播链条的确认,让小宇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。小宇的母亲哭着说:“如果我知道他感染了病毒,绝对不会用母乳喂养孩子,是我害了孩子。” 小宇的父亲则低着头,沉默不语,双手紧紧攥成拳头,脸上满是悔恨。他从未想过,自己一时的疏忽与侥幸,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如此绝境,让年仅 16 个月的孩子背负起一生的痛苦。

疾控人员在后续的沟通中了解到,小宇的父母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了解甚少。他们不知道男男性行为是艾滋病的高危传播途径之一,也不知道感染 HIV 病毒后,即使没有明显症状,也具有传染性;更不知道母乳喂养可能会将病毒传给孩子。这种知识的匮乏,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,成为了病毒传播的载体,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为了受害者。

三、案例背后的反思:高危行为与筛查缺失的代价

这起 16 个月大幼儿感染艾滋病的案例,并非个例。根据疾控部门的统计数据,近年来,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,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,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的感染率居高不下。同时,家庭内传播的案例也时有发生,尤其是母婴传播和夫妻间传播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
在这起案例中,小宇的父亲作为男男性行为者,属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。按照疾控部门的建议,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 HIV 病毒检测,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,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情况,尽早采取干预措施,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。然而,小宇的父亲从未进行过相关检测,直到家人被确诊感染,才知道自己早已携带病毒。这种对自身健康的忽视,不仅害了自己,更害了家人。

小宇的母亲在分娩时 HIV 病毒检测为阴性,说明她是在产后感染的病毒。如果她在产后能够及时进行艾滋病筛查,或者在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时及时就医,或许能够尽早发现感染情况,避免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孩子。然而,由于缺乏艾滋病预防意识,她错过了最佳的检测与干预时机,最终导致孩子感染。

更令人痛心的是,小宇作为一个年仅 16 个月的幼儿,还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,就被确诊感染艾滋病。艾滋病目前无法彻底治愈,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,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,还要面对社会歧视与心理压力。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,无疑是一生的灾难。

这起案例也暴露出部分公众对艾滋病知识的匮乏。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,认为只有通过输血或共用针管等方式才会感染,忽视了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风险;还有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,导致部分感染者不敢公开身份,也不愿进行检测和治疗,进一步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。

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,艾滋病并不可怕,只要了解其传播途径,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,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同时,艾滋病感染者只要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,按时服药,病毒载量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,传染性也会大幅降低,甚至可以达到 “U=U”(检测不到 = 不传染)的效果,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、工作,也可以拥有健康的家庭。

四、疾控部门的重要提醒:科学预防,远离艾滋病威胁

针对这起案例以及当前艾滋病防控的严峻形势,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全国多地疾控部门,向公众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提醒,旨在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预防意识,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。

1. 婚前、孕前及孕期务必进行艾滋病筛查

疾控部门强调,婚前、孕前及孕期的艾滋病筛查是预防艾滋病家庭传播的重要防线。情侣在结婚前,应主动进行艾滋病筛查,了解彼此的健康状况,避免因不知情而导致病毒传播;夫妻在计划怀孕前,也应进行艾滋病筛查,确保双方身体健康,为胎儿的健康发育提供保障;女性在怀孕期间,应按照医生的要求,定期进行艾滋病筛查,一旦发现感染,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,如服用抗病毒药物、选择剖宫产、避免母乳喂养等,可将母婴传播的风险降至 1% 以下。

“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,没有高危行为,就不需要进行艾滋病筛查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” 疾控专家解释道,“艾滋病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,在潜伏期内,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,但依旧具有传染性。通过筛查,不仅能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,也能够保护家人的健康。”

2. 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

疾控部门明确指出,男男性行为者、多性伴人群、静脉吸毒者等属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,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,建议每 3-6 个月检测一次。检测是发现艾滋病感染的唯一途径,只有及时发现感染,才能尽早启动治疗,控制病毒传播。

为了方便高危人群进行检测,各地疾控中心都设立了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(VCT),提供专业的检测与咨询服务,检测结果严格保密。同时,市面上也有多种艾滋病快速检测试剂可供选择,高危人群可以自行购买,在家中进行初步检测,若检测结果为阳性,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进行确认检测。

3. 艾滋病感染者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

疾控部门表示,艾滋病感染者一旦被确诊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,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。目前,我国对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,感染者只要按时服药,规律复查,病毒载量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,身体免疫功能也会逐渐恢复。

“早期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感染者的健康状况,延长寿命,还能够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染性。” 疾控专家介绍,“研究表明,艾滋病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,若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,其通过性传播将病毒传给伴侣的风险几乎为零,通过母乳喂养传给孩子的风险也会极低。”

4.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

疾控部门还提醒公众,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,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针管、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;在进行性行为时,要正确使用安全套,减少性传播的风险;避免接受来源不明的血液或血液制品,如需输血或进行手术,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。

同时,公众也应摒弃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,给予他们理解与关爱。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,感染者同样享有平等的权利,不应因疾病而受到歧视。社会的包容与支持,能够让感染者更有勇气面对疾病,积极接受治疗,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。

五、案例的后续进展:家庭的艰难与社会的关怀

目前,小宇一家三口已经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,启动了抗病毒治疗。小宇因为年龄较小,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,治疗过程相对复杂,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,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。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定时给小宇喂药,监测他的体温、呼吸等生命体征,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。

小宇的母亲在接受治疗的同时,也在积极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,尤其是儿童艾滋病的护理知识。她每天都会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,给小宇准备营养丰富的辅食,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;也会经常抱着小宇,给他讲故事、唱歌,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母爱与温暖。

小宇的父亲则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,他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,每天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,为妻子和孩子准备饭菜,办理各种手续。他表示,自己会用余生来弥补对家人的伤害,积极配合治疗,努力控制病情,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。

当地社区和公益组织在得知小宇一家的情况后,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。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小宇一家,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;公益组织为小宇捐赠了婴儿用品、玩具和书籍,还为小宇的父母提供了心理疏导服务,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,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。

尽管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,但小宇的父母表示,他们会坚强地走下去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。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,提醒更多人重视艾滋病的预防,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。

这起 16 个月大幼儿感染艾滋病的案例,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前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,也让公众深刻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。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更是一个警示,提醒着每一个人: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,只有提高预防意识,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,才能真正远离艾滋病的威胁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