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7月5日在美×口腔做了取模,预约7月29日戴牙,29日当天联系不上工作人员,来到门店发现已经关门了,可我还有3颗种植牙的二期手术没做。”来自广东的刘先生满心期待戴上新牙,迎接他的却是紧锁的大门和无人接听的电话。

据公开报道,与他一样等着在美×口腔完成后续治疗的还有900多名患者,其中甚至有人被拔光了满口牙齿,牙模已做好,却等来该口腔诊所“消失”的消息。

 

行业寒冬:从“暴利神话”到“跑路潮起”

“一年回本、两年小康、三年暴富”,这曾是牙科行业广为流传的创富神话。

一颗种植牙动辄上万元,成本往往只有几百元,转身却在小小的诊所中摇身一变,价格翻个几十倍出现在报价单上。

然而,神话正在破灭。2025年第一季度,全国超过230家口腔机构停业,其中不乏成立超过十年的区域连锁品牌。

成都欢悦口腔,作为西南地区曾经最大的口腔连锁品牌之一,鼎盛时期在成渝两地拥有7家分院,如今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。

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。顶着中国“中高端口腔连锁第一股”光环的瑞尔集团,自上市以来股价累计跌幅超过80%,2025年3月被深交所从港股通目标证券名单中剔除。

 

暴利终结:三重打击下的行业重构

牙科行业为何突然“凉了”?分析来看,三重压力共同作用导致了今天的局面。

首先,国家集采政策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。

2023年起,全国各地陆续将牙科疾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,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也随之大幅降低。

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的种植体,集中采购后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,平均降幅55%。

同时,全国医疗服务价格普遍降至4500元每颗的新区间。这些政策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负担,也挤压了民营诊所的利润空间。

其次,市场过度饱和与恶性竞争。

数据显示,仅2019年到2022年三年间,我国口腔治疗机构就增长了60%。

随处可见的口腔诊所,为群众治疗口腔疾病提供了方便,但也滋生出夸大宣传、话术引诱、过度治疗等问题。

第三,资本退潮与运营成本高企。

2021年是私立口腔机构的巅峰之年,全年融资85起,融资总金额超130亿。

而如今,资本对口腔赛道的态度明显转冷,致使部分依赖融资驱动的口腔机构逐步陷入资金窘迫之境。

与此同时,民营口腔机构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5%,其中设备融资租赁占比高达42%。

 

受害者困境: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

与传统行业倒闭不同,口腔诊所的“跑路”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损失。

方女士在美×口腔花费了近2万元做种植牙,“本来说4个月就能做好,结果到现在口腔里只有5颗螺丝钉种植体,上个月还掉了一颗”。

医疗中断的危害远超普通消费纠纷。专注医疗领域的律师邵颖芳指出,患者延误治疗可能会出现邻牙倾斜移位、咬合紊乱等各种并发症,暴露的基台甚至会成为细菌滋生场所,导致口腔炎症。

“牙齿的缺失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摄取,继而出现营养不良等,此外由于缺牙影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,甚至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或抑郁症状。”

更棘手的是,不少患者的病历资料随着诊所“跑路”一同消失,这让后续治疗雪上加霜。

一旦缺失初诊方案、X光片、手术记录等关键医疗信息,新的接诊医生无法准确了解前期治疗情况,不仅增加了治疗风险,也使患者在维权时因核心证据缺失而举步维艰。

 

转型之路: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

在行业淘汰赛加速推进之际,仍有许多口腔医疗机构在尝试破局。

杭州部分小型口腔医疗门诊团队开始开发数字化种植导板系统,将单颗种植牙耗时从45分钟缩短至12分钟,材料损耗降低28%。

通过效率提升,提升客单价,逆势增长了35%。

大众口腔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尽管收入同比下降9.2%,但通过集中管理下的有效成本控制,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6.6%上升至37.8%,净利润率由14.3%提升至15.4%。

远程牙科等新模式也在兴起。2023年远程牙科市场规模已达15亿美元,预计到2032年将保持16.5%的年复合增长率。

这一创新办法扩大了牙科护理的范围,方便了牙医与患者之间的互动,无需亲自就诊。

此外,中国的口腔医疗产业链已形成,上游的口腔医疗器械与中游的口腔医疗机构通过DSO(Dental Service Organization)模式发展,这种模式为连锁口腔诊所提供了成本效益较高的运营方案。

 

监管亮剑: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

面对行业乱象,专家呼吁构建起涵盖事前准入、事中监管、事后救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。

根据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,诊所歇业必须主动向原登记或备案机关办理注销手续。

然而,部分“跑路”的经营者选择直接“消失”,既不申请破产清算债务,也不履行注销手续,彻底逃避了法律责任。

有专业人士认为,可借鉴金融业“白名单”机制,将注册资本、医师资质、经营能力纳入动态评估,对收取大额预付款的机构实施保证金制度。

同时,建立全国医疗信用信息平台,实时公示机构资质与处罚记录,实现诊疗数据可追溯,既保障患者知情权,又为监管装上“电子眼”。

推行预付资金第三方托管,参照健身行业“按进度解付”模式,杜绝资金挪用。

 

数据显示,从2019年的76300家到2025年的135866家,牙科机构的数量增长达到了约78%。市场饱和之下,行业淘汰赛才刚刚开始。

大众口腔2025年中期报告透露出行业动向:尽管收入下降,但通过集中管理与数字化客户管理,公司实现了利润率的提升。

未来的牙科诊所不再只是“牙齿修理厂”,而将成为技术驱动、效率优先、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提供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