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去小区门口买降压药,发现开了五年的那家连锁药店居然贴了转让清货的告示。
更蹊跷的是,隔壁两家药店也冷清得很,以前满墙的保健品广告全撤了,店员连推销的热情都没了。
这可不是个例。打开手机刷新闻,全是药店倒闭的消息:2024年全国3.9万家药店关门,算下来每天就有107家歇业;到了2025年更夸张,有健康产业平台预测全年关店数会突破10万家。
要知道巅峰时全国药店快摸到70万家,现在一半以上都在亏钱,连国大药房这样的巨头都一年关了1270多家店,净亏损超11亿。
曾经比奶茶店还密、被称作躺赚朝阳产业的药店,怎么突然就崩了?那些动辄把14块的感冒药卖140块的药品刺客,为啥终于没人买账了?今天老武就扒扒这背后的门道。
要是倒退十年,开药店绝对是闷声发大财的生意。
老武还记得2015年前后,家附近的十字路口半年内开了4家药店,传单塞得人手里都拿不下。
那时候为啥大家挤破头要开药店?答案就俩字:暴利。
但这暴利压根不是靠卖常用药赚的。
咱们平时买的感冒发烧药,毛利本来就低,后来集采一推行,价格直接砍半,有的退烧药从20多块降到8块,药店卖一盒也就赚几毛钱。
真正的摇钱树是非药品,尤其是保健品——鱼油、钙片这类东西,毛利率普遍能到40%到60%,个别贴牌产品甚至能超过70%。
处方药卖一盒赚十块,保健品卖一瓶能赚几百,换谁都知道该重点推。
更关键的是医保这个命门。
以前不少药店都玩医保套利的套路:保健品不能刷医保卡,他们就让参保人先用医保买高价处方药,再联系异地互联网医院补开电子处方,最后找药贩子低价回收药品,通过地下渠道卖出去。
参保人能套点现金,药店能冲业绩,药贩子能赚差价,一条灰色链条把医保资金当成了提款机。
这种躺着赚钱的模式,让资本疯了一样涌入。
从2010到2024年,全国药店数量从40万家飙涨到近70万家,2023年一年就新增4万多家,每天新开110家,比奶茶店扩张还猛。
那时候的药店老板,大多把时代红利当成了自己的本事。
他们觉得只要有医保资质、敢推销,就不愁没生意,压根没想过服务和专业度。可他们忘了,药不是奶茶,没人会天天买,市场早晚会被撑爆。
2024年成了药店行业的分水岭。这一年,3.9万家药店倒闭,日均107家歇业,曾经嚣张的药品刺客突然发现,钱不好赚了。压垮他们的,是市场、消费者和政策的三重暴击。
药品刺客的倒掉,本质是消费者终于不买账了。
以前大家生病急着买药,药店说啥信啥,现在被坑几次就摸清了套路——小感冒去药店花四百多,同款药在医院才十几块,谁还愿意当冤大头?
去年有网友晒出截图:北京某药房的芬必得线下卖29.8元,线上才18.6元;星鲨维生素D滴剂更离谱,实体店卖54.3元,电商平台只要14.9元,价差高达63%。
这种阴阳价格彻底砸了药店的招牌,越来越多人宁愿等半小时快递,也不愿进店被推销。
线上渠道更是直接抢了饭碗。
年轻人习惯在APP上查用药指南、比价格,连以前不爱上网的老人都学会了网购——毕竟线上不仅便宜,还能送药上门,不用扛着药袋子挤公交。
更讽刺的是,保健品市场明明在涨,2024年规模突破4000亿,可实体药店的非药品销量却降了12.4%。不是没人买了,是大家都去线上了,药店的暴利支柱就这么塌了。
对药店来说,最致命的还是医保政策的收紧。以前靠套保活着,现在这套玩不转了。
首先是药品追溯码的全面推行,2025年7月起,所有医保药品必须扫码才能结算,13个省份已经实现无码不结。
每盒药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留痕,药贩子没法回收倒卖,药店想造假都没机会。
其次,国家医保局专门盯着高风险品种,一旦发现串换药品、虚刷医保,直接取消定点资格。
最后是门诊统筹政策的反噬。本来政策想让处方外流到药店,结果医院留紧了处方,慢病患者又回到医院买药,药店的稳定客源少了一大半。
以前靠慢病药撑着的药店,现在客流哗哗往下掉,想拦都拦不住。
没了高价保健品的利润,没了医保套利的灰色收入,又被线上抢了客流,亏损倒闭成了必然。
2025年第一季度,全国药店总量已经跌破70万家,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。
这场倒闭潮不是行业不行了,而是泡沫破了——那些靠套路、靠红利活着的药店被淘汰,真正有价值的才能留下。
现在的行业已经明显两极分化:头部连锁在收缩战线,关掉低效门店,同时搞药+服务转型;中小店要么加盟连锁,要么干脆退出。
益丰药房2025年一季度只新增10家店,还把七成新增门店改成了加盟模式,就是想减少成本压力。
那活下来的药店靠啥赚钱?答案早就藏在消费者的需求里。
中康科技的调研显示,85%的慢病患者想要用药指导,75%需要疾病科普,55%希望获得专业药事服务。说白了,大家要的不是卖药的,是懂健康的。
已经有药店开始转型了:有的搞DTP药房,专门卖创新药,还提供用药追踪服务,2024年这个市场规模就达893亿元,增长17.2%;
有的引入血压监测、慢病管理,店员换成执业药师,真能给顾客讲清用药禁忌;
还有的学日本药妆店,把药店变成健康生活中心,卖医疗器械、健康食品,靠服务留客。
老武最近发现家附近的一家药店就变了样:以前堆满保健品的货架换成了检测仪器,店员会主动问你的症状,还帮老人建档记录用药情况。
虽然药价没降多少,但去的人反而多了——毕竟谁都愿意找懂行的人买药。
看着那些关门的药店,老武想起以前药店门口常挂的对联:但愿世间人无病,何惜架上药生尘。
可这些年,太多药店把赚钱放在了救人前面,靠套路薅羊毛,靠医保赚快钱,早忘了自己该是健康守护者。
现在倒闭潮来了,与其抱怨线上冲击、政策收紧,不如好好反思:当药品刺客卖不动了,当套路不管用了,药店还能靠啥立足?答案其实很简单:透明的价格、专业的服务、贴心的关怀。

中国有近70万家药店的网络密度,这是世界少有的优势。
要是能把这种渠道优势变成服务优势,帮大家管好健康,而不是只想卖高价药,行业肯定能重生。毕竟人总会生病,但不会总愿意当冤大头。
最后想问一句:你遇到过药品刺客吗?你觉得未来的药店该是什么样的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