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上很多人对降低门槛引进人才这件事不太感冒,背后藏着大家对本土人才现状的焦虑,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,里面还夹杂着100多万名硕士和近10万名博士。

走上街头看,穿着统一制服、风驰电掣的外卖大军里,本科生一点不稀奇,硕士生也常能碰到。

2024年《中国青年报》就报道过,某外卖平台本科及以上学历骑手占比已达24%,其中不乏985院校毕业生,他们左手拎着麻辣烫,右手接着催单电话,脑子里或许还在想昨晚没看完的专业论文。

 

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知群体,一边是卷到极致的就业市场,这事儿让人忍不住问:咱们到底是缺人才,还是在拿奢侈品的方式浪费人才?

有人说现在大学生太多,学历不值钱,这是人才过剩,但这锅真不能让人才自己背,看组数据就知道,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.8%,一路涨到2023年的59.6%。

这意味着咱们用20多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教育普及路,让上大学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多数人的标配。

 

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报告里也说,这是教育普及的重大成就,本该是天大的好事。

问题出在“出口”上,咱们的“人才工厂”一个劲升级生产线,培养出大批高精尖毕业生,下游的就业市场却没跟上节奏,没来得及更新换代,于是出现了诡异的“学历通胀”。

以前中专生就能干的文员岗,现在HR开口就敢要“硕士优先”,2024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行政文员岗位要求硕士学历的比例较2019年上涨了37%,明明是基础岗位,却把门槛抬得老高。

 

“35岁门槛”这个梗大家都熟,不少经验丰富的职场中坚,一夜之间就成了“职场弃子”。

2023年就有新闻说,某互联网公司优化35岁以上员工,其中不乏有10年经验的中层管理者。

国家花20到25年心血,投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财政补贴培养的博士、硕士,最后要跟初中生抢外卖订单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大材小用,而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。

 

现实困境:本土人才够不够用?

那么到底要不要降低门槛,扩大引进外籍本科人才?看网上留言就知道,大家普遍觉得引进人才行,但降低门槛没必要。

论数量和质量,2021年中国授予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数量就超过美国,成了世界第一。

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当时的报告也承认,中国在高端人才培养上已经实现反超。

论忠诚度和归属感,1978年到2019年,咱们有656万人出国留学,其中超过86%,也就是564.16万人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。

 

2024年留学回国人数还在涨,不少海外名校毕业生主动放弃国外高薪,回国内找机会。

这些人见过世面,喝过洋墨水,还心系祖国,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本土精英和海归精英,就像2023年回国的量子计算专家李教授,放弃美国硅谷的百万年薪,回国内高校组建团队,不到一年就取得了突破性成果。

放着这样的人才不用,反而想着去国外找普通本科生,这事儿让很多人想不通,有人说,这种思维完全没看到咱们高等教育的变化,现在咱们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跟跑者变成并跑者,甚至领跑者。

 

每次聊引进人才,总有人拿美国当例子,但美国和中国从根上就不一样,美国是移民国家,逻辑就像开个巨大的斗兽场,把全世界的猛兽引进来,让它们互相厮杀,最后活下来的就是最强的。

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模式残酷但有点效果,可就算这样,美国也有看不见的天花板。

对美国社会了解的人都知道,亚裔在美国科技公司里,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30%,但爬到高管位置的连1%都不到,这就是著名的“竹子天花板”。

 

2024年谷歌员工曝光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,亚裔高管占比仅0.8%,更重要的是,中国是民族国家,有5000年没断过的文明,14亿人口有稳定的主体民族认同。

咱们的文化内核是集体和传承,不是竞争和替代,让讲究家文化的家庭学狼文化公司搞末位淘汰,这事儿本来就不合拍。

历史教训也得记着。大唐盛世多强大,就因为重用安禄山这种外来势力,一场安史之乱差点把家底败光,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这话听着有点刺耳,但却是老祖宗用血泪换来的经验。

 

回顾过去70多年,咱们最骄傲的成就,没一个是靠引进得来的,“两弹一星”工程里,超过90%的核心研发人员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专家。

钱学森、邓稼先这些科学家,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搞出大国重器,中国航天科技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8岁,比NASA年轻整整15岁。

就是这帮年轻人,把北斗、嫦娥、天宫一个个送上天,2024年天宫空间站完成全面建成,全球有20多个国家申请合作,没几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。

这些铁一般的事实都证明,咱们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培养世界最顶尖的人才,咱们缺的从来不是人才,而是能让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。

 

破局方向:如何盘活本土人才?

破解现在的困境,关键要打碎“唯学历论”的枷锁,学学德国和瑞士的双元制教育,让人才分流。

读职高的不比读大学的低人一等,高级技工的工资和社会地位甚至能超过普通白领,德国就有这样的例子,高级技工的月薪能达到5000欧元,比很多办公室白领还高。

2024年我国也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,某省试点高级技工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,毕业生就业率达98%,薪资比普通本科生高15%。

 

还要掀翻35岁门槛的桌子,用能力说话,不是用毕业证和身份证上的日期说话,2024年已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,要求企业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限制条件,某央企还取消了35岁晋升上限,不少38岁的员工凭业绩升到了部门经理。

引进人才要精准,不能搞垃圾回收,目标应该是那些咱们短期内确实培养不出来的,站在金字塔尖的大神。

就像2023年引进的人工智能专家张教授,带领团队突破了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,这种顶尖人才才是咱们需要的。

 

同时更应该张开双臂,欢迎那些心系祖国的海外华裔精英回家,2024年海外华裔科学家回国人数同比增长20%,不少人在量子通信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最核心的是,要回头看看家里那座巨大的人才金矿,咱们有超过2.18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,这个数字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还多。

2024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受过高等教育,只要能盘活这个巨大的人才存量,释放出他们的能量,产生的爆发力会远远超过任何形式的人才引进。

 

就像2023年某新能源企业,重用本土培养的工程师团队,不到两年就研发出了新型储能技术,市场占有率迅速超过国外品牌。

历史已经反复证明,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,缺的只是一个能让这些大脑尽情闪光,让这些双手尽情施展的舞台。

 

踏踏实实为自家的孩子搭好这个舞台,破除学历歧视,打破年龄限制,让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相信用不了多久,咱们的人才优势会转化成更强的发展动力,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,这才是人才政策最该有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