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已在脚下

虽然我们知道历史进程,但真到眼前,还是会吓一跳。

昨日看到一个数据,今年前9个月,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527亿元,支出1546亿元,今年以来第二次入不敷出,数据也创了同期新高。

今年一月份的入不敷出,应该是去年底很多人提前返乡。

前两次出现,是口罩初起的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,以及苦熬的2022年6月至12月。

现在好端端的,发生了什么?

从就业情况来看,数据一直很稳定:

当然,国社专门发了时评《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》,可见数据真实无疑。

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有个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公告,涉及14.78万名借款人,年龄42.79岁,平均逾期天数5年。

这让人太震惊了!

2020年我写作一家高校的优秀校友传记,采访对象中有一位企业家,专门负责处理银行不良资产。据他的统计,2017年以来,失信群体中大学毕业5年以内的90后最多,这段时间是他们花钱的高峰期,而收入刚起步、不稳定。

导致这些青年失信的花费,除了家人因病治疗之类的硬开支外,还有过度消费、网络DU博、游戏充值等,各占20%左右。

 

  •  

    按性别划分,男生较女生稍多;

     

  •  

    按地区分,主要在珠三角、长三角以及川渝鄂地区;

     

  •  

    按省份,排名前两位的是广东和四川,浙江排名在12位。

     

  •  

    在浙江省,温州和台州排在前两位,嘉兴和湖州最少。

     

 

但现在,勤勤恳恳的70后、80后竟然成为失信主体,这中间发生了什么?

如果从5年时间算起,那就是2020年以来。

那年发生了什么?

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

与此同时,有个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:超过一半的有房一族已经被套住了,房产变成了负资产《》。

如果再加上跳槽到家,那就是雪上加霜,很多人不得不透支信用卡来还贷。

从家传编辑部收到的简历来看,自今年三四月份起,30-50岁中年的求职量猛增。

从2021年起,我跟踪了三年「老赖」数据,现在不看了,因为信用修复工作进展太快。

10月27日,潘行长宣布,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,计划明年初执行。

事实上,类似的调整政策已经出过几轮了,但还是无法跟上「老赖」数据暴增的步伐。

历史上数量庞大、教育程度良好、愿意结婚生娃、踏实肯干的70后、80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。

他们原本是有史以来,最体面的一代人。以这一代人的特点,不可能不存钱,只要不是彻底绷断绝不可能主动留下信用污点。

他们本应是这个时代的中坚,却不幸被债务压垮。

我一位70后朋友,前段时间带上孩子去日本工作。她原本是做外贸的,2020年以来就没有正经工作,一年后实在不忍老板继续养闲人,便主动离职。

2023年春节前,闺蜜问她买什么花,她不经意间问了句什么价格。

「天啦,我竟然问价格了!」她说,以前买花这种小事,哪会考虑价格,买就是了。

最近,一位做高端定制品的门店增加了一项新业务:奢侈品维修。

与朋友聊天时一提,他们一对比,发现很多店都做存量了。

中年人的财务问题已经影响到下一代。今年中考时,一个朋友的小孩想读国际班,按往年的情况有1/3考生要被淘汰,结果却是报名者太少,全员录取,以致一个班里,校考成绩从最高300多分到最低194分都有。

这一代人,现在面临着上有老、下有小,自己工作不保的严峻形势。如果再加上生意不好,那更是无底深渊。

大家应该还记得上海那个奶茶店女老板吧?为了交房租,她上网收费直播,结果被捉了。

这个事情,是我这几年最如鲠在喉、心意难平的一件事。

今年第三季度,离婚数又创新高,不知道有多少是财务问题导致的。

我所知道的是,为了妻儿安全,个别中年男性索性将家庭资产剥离给妻儿,自己背着一身债务「净身出户」。

刚刚看到一则令人惊悚的网文,说今年9月下旬,某座老单元楼的住户们被长时间的恶臭熏到报警,排查发现某户的老太太已经在家里去世半年,屋里还有她儿子。

为什么不下葬?这个211毕业、曾在某风口行业混得很好,却随着企业关门而毕业的男子回复:全靠老母亲的退休金生活……

如果说90后新生代的财务状况早已漏洞百出有其自身原因,而80后的中年人摇摇欲坠,他们做错了什么?

在经济的每一次转弯处,都有人被甩出车外,但不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、对未来充满信心、努力工作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巨量国家财富的中年人。

实在不行回家找妈?《》

为什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?我们将向孩子怎样讲述家族来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