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”亲爱的家长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牛顿的故事吗?他是人类伟大的数学家、科学家和哲学家,他每次工作事都进入了忘我的境界。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?
有一次,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请一位好友吃饭。菜肴都上齐了,可是牛顿突然好象想起什么似的,二话没说,丢下这位朋友,就钻进自己的实验室去了。朋友左等右等,仍不见牛顿归来,有点恼火,但是知道他的脾气,也就不去打扰他,自个儿把鸡肉吃得精光,并将骨头放入盆中。不知过了多少时候,牛顿才从实验室里回来,当他看到吃剩的骨头时,惊讶地说:“啊,我还以为肚子饿着呢,原来已经吃过了。”遂即又返回了实验室。
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耳熟能详,其实在今天的教育中,我们更多的是对孩子说:这一切都是变相的“孩子我为你好,就是希望你能不在过我今天这么累和无奈的日子”。其实我们这种强调付出感的“我为你好”是需要回报的。这样的教育其实本身就是疲惫的,是孩子无法从心里真正热爱起来的。参考一下现在我们对父母的种种不满,以及,遇到任何困惑都可以扔进“原生家庭”这个大箩筐,我们很容易就会想明白——为人父母,几乎是注定会被用户差评的一份工作。而且不管怎么努力貌似都是差评!
父母的使命,不应该为换回感激而存在——我们的努力,是避免因为我们的不思考、不觉察、不作为,孩子失去了另一种可能。 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(绘画、钢琴、舞蹈、英语),让其成为孩子去了解世界、适应社会而需要做选择时的一份参考。假如孩子真的学得很不开心,可以退回来; 孩子独立思考后,坚决表达不想学习这一特长,可以退回来。
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不允许自己从没带孩子走进去过。也许当我们不再苛求效果,这只是家长经过自身思考后,提供给孩子的一个“可能”。只有让孩子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,他们才有可能学会理智的思考和选择,是不是才是正确的呢?
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,不求回报的。更不是为了孩子们有朝一日长大后能评我们为好家长,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,给孩子更多的空间,更广阔的平台只是为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!我最近越来越喜欢一句话,家长给了孩子生命,而孩子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运势。这命,不仅是说财富、地位、学识,而是父母给孩子提供了多少可能,让孩子有了多少选择,有多少机会。但孩子有没有能力理解,能不能完全按照我们设想的路线执行不是我们该要求的东西。我们做那么多,只是想放多几把未知的钥匙在孩子的手里,让孩子去碰碰运气,开开不同的门,感受一下不同的风景,也许就能找到他喜欢并适合他从事的工作。因为我们深深的知道只有从事喜欢的工作,才能找到热情,才会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,才会幸福!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