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”这句广告语,估计不少人都在路边广告牌、短视频平台上见过。靠着这句和红牛高度相似的宣传语,东鹏特饮硬是在竞争激烈的能量饮料市场杀出一条血路,连续四年拿下销量第一的宝座。

可最近这家“能量一哥”忙着重启港股IPO,却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
 

危机显现

一边是高达149亿的总负债,一边拿着85亿闲钱买理财;一边喊着要扩张要发展,一边给股东分走54亿,其中大半进了实控人林木勤家族的口袋。

更让人看不懂的是,公司忙着融资的同时,股东们却在扎堆套现,连实控人儿子都减持拿走19亿。

这东鹏特饮的IPO,到底是为了发展还是另有打算?先说说东鹏特饮的“成绩单”,表面看确实亮眼。
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,从2021年开始,按销量算它就是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老大,2024年市场份额更是涨到了26.3%,比2021年的15%翻了近一倍。

按零售额算,它也是仅次于红牛的老二,2024年占了23%的市场份额。

业绩增长也很猛,2022年营收85亿,到2024年就飙到158.3亿,三年半时间快翻倍了;净利润更夸张,2022年14.41亿,2024年直接冲到33.26亿,2025年上半年就赚了23.75亿。

毛利率也在涨,从2022年的41.6%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44.4%,看着是妥妥的优质企业。但扒开这份成绩单,第一个问题就藏不住,太依赖“东鹏特饮”这一个单品了。

2024年公司总营收158.3亿,光东鹏特饮就贡献了133亿,占比84%。其他品类里,只有“东鹏补水啦”增速快,2024年涨了280%,可收入才14.95亿,连总营收的10%都不到。茶饮料、咖啡这些加起来,占比还不到7%。

这种“押注单一产品”的模式,其实特别危险。

要知道,能量饮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红牛虽然份额有所下滑,但根基还在,还有乐虎、体质能量这些品牌在旁边虎视眈眈。

万一哪天消费者口味变了,或者东鹏特饮遇到食品安全、宣传合规之类的问题,整个公司的营收都会受重创。

就像之前某知名饮料品牌,因为主打产品出了问题,业绩直接断崖式下跌,好几年都没缓过来。

东鹏特饮现在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,风险实在太高。

再看更让人费解的财务操作,“高负债”和“高理财”同时存在。

2022年的时候,公司总负债才68.05亿,到2024年就涨到149.85亿,两年多翻了一倍还多。

其中流动负债148.45亿,短期借款更是从2022年的31.82亿飙升到2024年的65.5亿,创了历史新高。

资产负债率也一直居高不下,2024年达到66.08%,2025年上半年虽然降到61.86%,但还是超过60%,比同行业不少企业都高。

一般来说,企业负债高,要么是缺钱扩张,要么是资金链紧张,可东鹏特饮偏偏反着来。2024年末,它手里有56.53亿货币资金,还有48.97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,和36.72亿的债权投资,光理财和债权投资加起来就有85亿多。

 

疯狂套现

一边欠着银行65.5亿短期借款,要付利息;一边拿着85亿买理财,赚点理财收益。这种“存贷双高”的操作,在行业里很少见。

有财务人士分析,正常企业如果有闲钱,肯定先还掉高利息的借款,减少财务成本。

东鹏特饮这么做,要么是资金安排有问题,要么是这些“闲钱”有特殊用途,没法随便动。不管是哪种情况,都让投资者心里打鼓。

更引发争议的是“高分红”。从2022年到2025年10月9日递表港股这段时间,东鹏特饮累计宣布派息54亿,派息率约60%。

2024年一年就计划分红23亿,分红率高达70%。要知道,很多企业为了发展,会把利润留一部分用来扩大生产、研发新品或者开拓市场,分红率一般在30%-50%之间,70%的分红率已经算非常高了。

而这些分红,大部分都进了林木勤家族的口袋。

林木勤直接持有公司49.74%的股份,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还间接持有0.42%,合计控制50.16%的股权。

按这个持股比例算,54亿分红里,有27亿左右是林木勤家族拿的。

一边是公司背着百亿负债,需要钱发展,甚至要去港股融资;一边是实控人家族拿走巨额分红,这种操作难免让人质疑,公司是不是更在乎股东短期利益,而忽视了长期发展?

毕竟,能量饮料市场现在变化很快,需要持续投入研发新品、拓展渠道、开拓海外市场,把大量利润分掉,再去借钱融资,相当于用“借来的钱”给股东分红,对公司长远发展可不是好事。

还有一个点让投资者不安,就是股东们在密集减持。从2022年限售股解禁开始,不少股东就忙着套现。

第二大股东君正创投原来持股9%,通过四轮减持,已经套现41.51亿。三个员工持股平台,东鹏远道、东鹏致远、东鹏致诚,2023年也通过二级市场减持,合计套现10.67亿。

而这三个员工持股平台里,林木勤都有出资,比例分别是33.83%、1.32%、4.31%。更受关注的是实控人儿子林煜鹏的减持。

林煜鹏是鲲鹏投资的主要股东,他和父亲林木勤在鲲鹏投资合计持股约63%。

 

未来发展不明

2025年2月,鲲鹏投资计划减持不超过716.89万股,虽然5月提前终止了减持计划,但已经减持了716.78万股,套现19.08亿,减持比例约1.38%。

一边是公司忙着推进港股IPO,向市场融资;一边是包括实控人家族在内的股东忙着减持套现,这难免让投资者怀疑,是不是股东们对公司未来发展没信心,所以趁着现在股价高赶紧落袋为安?

要知道,东鹏饮料A股股价在2025年10月10日收盘时高达311.68元,总市值约1621亿元,林木勤持股市值超800亿元。

如果此时不套现,万一未来公司业绩下滑或者市场变化导致股价下跌,股东们的收益就会缩水。这次东鹏特饮重启港股IPO,还透露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野心。

但海外市场可不是那么好闯的,红牛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成熟的渠道和品牌认知度,东鹏特饮要想在海外立足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市场培育。

可现在公司面临着大单品依赖、财务操作争议、股东减持等问题,这些都可能影响它的融资效果和海外扩张计划。

而且,如果港股上市成功,会不会对A股估值产生影响,如何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,这些问题公司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其实,东鹏特饮能从一个地方国企发展成“能量饮料一哥”,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,比如推出PET瓶装、500ml大容量包装,用高性价比策略抢占下沉市场,这些决策都很精准。

但现在公司要想更长远地发展,光靠一个单品、靠高负债高理财的操作、靠高分红吸引股东是不够的。

它需要尽快解决大单品依赖的问题,加大对其他品类的研发和推广力度,比如把“东鹏补水啦”进一步做大。

或者打造新的爆款产品;需要优化财务结构,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成本,把资金用在刀刃上,比如投入研发、拓展渠道、开拓海外市场。

更需要重视投资者的感受,尤其是中小投资者,避免出现“股东套现、公司融资”的情况,让投资者看到公司长期发展的诚意和潜力。东鹏特饮的港股IPO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

市场和投资者会用脚投票,只有真正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,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规划和业绩,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。

毕竟,消费者喝的是能量饮料,投资者看的是企业价值,光靠营销和财务操作,很难走得远。

 

结语:

对于东鹏特饮来说,未来发展确实有些不明,毕竟现在市面上出现的“功能性饮料”确实是不在少数。

偏偏东鹏的产品又过于单一,这些必然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冲突。发展其他的业务,确实也有这不小的麻烦。

尤其是这么多年的时间里,公司早就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可是如果未来真的将赚钱的重心放在股票市场上,对于东鹏来说就真的是条合适的道路吗?